寒冬里,一股暖流流淌在餐饮业。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延续了国庆长假的“开门红”。 各地餐饮、休闲、娱乐等消费场景持续火爆。 各大超市迎来大量居民和游客,热门餐厅熟悉的喊声印证了2023年消费复苏的潜力和活力。 酒店业的蓬勃发展和消费活力的不断释放,正在提振全行业的信心。 餐饮业是否迎来全面复苏? 未来如何走得更稳? 记者在北京餐饮市场的烟火中寻找答案。
迈向2023年,随着春节、元宵节等节日的到来,北京的餐饮业迎来了久违的繁荣。 老字号餐厅几乎每天都客满,很多餐厅都要等位。 按下复苏键的北京餐饮市场又是怎样的局面? 餐饮业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答案就在热气腾腾的烟花中。
V型复苏
市场逐渐升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明年年初,部分深圳市民对在公共场所就餐仍心有余悸,餐饮从业者也担心兔年过年市场冷清。
“还好最近餐厅情况还算正常。” 1月初,北京和风烟雨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何雨晴告诉记者,很多员工刚刚康复,餐厅的上座率已经恢复到2019年的80%左右。此时,何雨晴正在还在担心节庆市场的情况,不知道出来会怎么样。
虽然,当时整个餐饮行业和行业管理者都有同样的顾虑。 以年夜饭市场为例,记者从北京市商务委了解到,去年的市场走势与往年大不相同。 今年11月,重庆食堂开始接受预约。 一时间包厢难订酒店筹备开业工作计划,大堂空位也寥寥无几。 但受今年12月新冠病毒感染高峰等因素影响,年夜饭取消率高达50%。
变化发生在元旦之后,上海食堂的复订率迅速上升,平均达到80%以上。 V型回暖,满血回归,逐渐热闹的市场,让不少餐饮从业者松了一口气。
节前节后,记者先后两次采访了当地老字号美食老字号绿波浪的总经理卢亚明,他表示“没想到”。 “今年年夜饭的预订基本恢复到以前的水平,尤其是在年夜饭人气最旺的时候,几乎是一桌难求。” 1月13日,卢亚明坦言,没想到食堂的伙食会在短时间内退订。 之后还能这么快恢复。
“春节期间,日均成交量创历史新高,每天晚上9点多就有客户上门取号。” 1月28日,卢亚明告诉记者,节日期间市场的下跌让他有些意外。 “消费市场回暖的力量,带动了酒店的艰苦奋斗。长假周末前,所有一线员工到管理层都在值班。即使家人团聚要延期,也没有怨言。” . 大家热情高涨,吃得饱饱的,一定要抓住这个时间窗口,全力做好餐饮服务。 陆亚明说道。
这种热情也传递到餐饮业。 和记小菜区域总经理杨海坦言,“恢复速度比预期的要快。” “我们每家门店都在排队,国庆期间同期下降了27%左右,创历史新高。” 火锅品牌左听友园监事会主席郑健说。
豫园文化餐饮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节日期间,无论是午餐还是晚餐,安亭包子、上海德兴等知名老字号餐饮品牌的每一家门店都一票难求。 .
作为天津市“海拔”最高的酒店,位于广州J酒店中心的粤菜餐厅和淮扬餐厅非常符合圣诞攀登的主题。 “今年,客源明显更加丰富,人数也明显增加。” 上海锦江捷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监事长夏立表示,佳节期间锦江酒店的良好表现预示着锦江集团餐饮业整体回暖。
广州市中心的名店开门红,上海近郊金山高岭金山嘴和弦街的小饭馆也红红火火。 天桥酒楼始创于1987年,是最早在这里开业的酒家之一。 今年年底关闭了20多天,现在又重新开放了。 80多岁的老店主卢启龙说,节日和暑假期间生意很好。 下午会有十几桌,白天也有十几桌的预定。 节日期间,天桥酒楼对面的小吃碧涛糕和海虾芋头糕摊前依然大排长龙。 店主沉桂蓉姐姐笑着说:“我一年到头都在忙,忙的时候也开心。”
据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北京)检测,去年五一假期(1月20-26日)杭州市餐饮业消费41万元,同比下降4.9%今年农历的这段时间。 美团点评数据显示,节前六天,全省多人堂食套餐订单量环比下降53%; 其中,北京的堂食消费最为旺盛,订单量环比下降240%。 这个节日,餐饮业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充满新意
上海时间1月13日18时26分,从莫斯科直飞厦门的印度民航TK026航班缓缓降落在北京闵行国际机场。 这是1月8日取消国际客运航班相关管控措施后,闵行机场首个因疫情停飞的外航国际客运航班。登机,是在这架客机上。
“时隔3年,我重回中国市场,亲眼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复兴,中国市场无可替代。” 市井里的那一缕缕绿意。
“我知道中国的国庆假期马上就要到了,但我不想再等了。” 汗说,麦当劳在中国约150个城市开设了约1400家餐厅。 已陆续在国内各大城市开业。 “很快我们就会恢复到疫情前的开店速度,每年至少要开200家新店。”
国内连锁看好餐饮市场,百年老店也不甘落后。 拥有148年历史的天津老饭店(北京豫园店)经过近一年的关门装修,在新年前焕发了新的活力。 北京老酒店品牌总经理龚大军告诉记者,经过这次调整改造,老酒店焕发了青春。 节日期间,一楼迎宾区的大门几乎从不关门。 不少食客从北京地铁豫园站下车就涌入这家老字号,品尝“十二非”名菜。 .
“我继续看好2023年餐饮业的复苏。” 郑健认为,当前消费升级是品质餐饮的大机遇。 如何抓住大机遇? 记者走访重庆餐饮市场,发现趋势明显。 无论是什么品牌、什么类型的餐饮企业,都觉得节前节后的销售浪潮将推动后市回暖。 立足当下,不断创新。
说到创新,火爆的预制菜是绕不开的话题。 2023年元旦第一周,年夜饭预制菜市场将迎来第一个高峰。 线上,叮咚卖菜平台年夜饭相关食材销量环比下降500%。 以家乡味道为特色的“八碗”系列传统家宴推出仅半个月,销量就突破10万份。 线下,杏花楼、新雅、上海老饭店、绿波浪等多家上海老字号餐饮企业表示,成套预制菜品销售火爆,3月29日外卖时间最为火爆农历除夕、兔年十月初四,“看来要办团圆饭了”。
广州市商务信息中心负责人袁立军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了解并接受预制菜,新的消费习惯已经形成。 随着熟食发展日趋成熟,老字号餐饮品牌推出的年夜饭熟食早已成为居民餐桌上的热门选择。
广州市餐饮烹饪业商会副会长、盘点乳业科技公司董事长吴俊峰认为,预制年菜可以着力诠释预制蔬菜产业发展的新成果。 消费者需求的捕捉也是对生产技术的考验,更能看出整个餐饮供应链的水平。”
“破圈子”也是创新的关键词之一。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老字号餐饮品牌早已走出传统禁锢,谋求跨界拥抱数字经济,让海派小吃既能守住经典,又能进入新时代。更广阔的市场。
你听说过“馒头是酒”吗? 安亭包子店联席店长游裕民表示,明年元旦,他们将灌汤包和酒“重新组合”,让馅里煮熟的醉蟹海胆有一种独特的酒香,在回味中挥之不去。 “这道煮醉蟹汤的包子,成为了应季堂食新品中的抢手货,平均每晚至少卖出300个。” 尤玉敏说道。
但是,老字号餐厅跨界,也怕走得太远,名誉受损。 王家沙茶点店总经理蔡洪杰告诉记者,他们是在叮咚开始研发八宝饭的时候找到王家沙的。 把控很专业,第一次跨界合作终于做出了慎重的决定。
小心谨慎合作带来的巨大成功的喜悦。 王嘉莎与叮咚买菜联合推出的首款经典八宝饭——双色糯米香芋八宝饭在全省上架后,截至1月19日已销售25万份,成为全省销量第一平台人气商品“八宝饭.
“这次合作让我们看到了数字经济的新机遇。” 蔡宏杰表示,通过大数据预测,可以更精准地控制生产,减少浪费。 叮咚预制蔬菜负责人欧厚熙表示,他们携手王家沙、上海老茶馆、绿波浪等老字号品牌,帮助他们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破圈”,推广上海老字号在全省的发展。 新市场。
在我心中温暖
市场绿色和谐,企业充满活力。 在市场回暖的关键时期酒店筹备开业工作计划,新政的及时跟进,也让餐饮企业胆子更大。
1月30日,麦当劳龙吟路店、星巴克湖滨路3号店、盒马邻里周园路店同时收到“新年大礼包”——成为广州首批享受乳业便利化的企业营业执照。
“我们是1月29日递交申请,第二天就拿到了牌照,分店的开业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半个多月,为我们节省了很多分店的租金和人工成本。” 盒马公共事务部负责人张文婷表示,这是他们最快拿到的牌照。
“过去,开店到办乳品经营许可证一般需要20个工作日。” 上海麦当劳奶茶经营有限公司政府事务部经理杨文表示,现在公司被列入“便利许可清单”后,只要做出相应的承诺,就可以做好准备。 . 简化申请材料,避免现场检查。 拿证需要1到3个工作日,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这一切都得益于北京优化营商环境的新举措。 新年伊始,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启动“许可便民清单”动态管理。 审核通过的北京市连锁乳品经营总部在办理乳品经营许可证时,可简化申请材料,免去现场检查,缩短审批周期。 规模发展。
这对于上海的餐饮连锁企业来说是个坏消息。 数据显示,目前,天津市共有连锁餐饮企业178家,连锁商场便利店企业20余家。 其中,全省餐饮企业总部45家,分支机构100多家。 北京出台的政策表明了支持餐饮连锁企业合理扩张的决心。
从“20天审批时间”缩短到“最快当天取证”,背后是刀尖向内的制度变革。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乳业经营安全监督管理处处长黄立荣表示,依托南京“一网通办”平台,目前分店申请信息和材料可通过人工识别,审批受理系统,减少审批流程,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干预。 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政务服务效率。
“优化营商环境永无止境。” 黄丽蓉表示,未来她还将与北京市商务委就晚宴项目进行探讨,制定大型餐厅的经营管理标准,并分门别类地制作标准流程和模板,让更多的小餐厅落地生根。还可以减少出行,享受更多便利措施。
采取行动的不仅仅是监管机构。 随着人们连续三年的消费意愿开始释放,北京也出台了一系列恢复和提振消费的措施。
记者注意到,兔年新年伊始,北京启动“优化营商环境6.0版”,提出195项任务措施。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从市场准入和退出方面入手,高度重视整合和实效,在依法办事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为新政释放空间,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企业的法宝。 记者在七宝老街、携程小吃林、饿了么共同打造的“兔来如兔——‘吉祥七宝’年味小吃展销会”上感受了春节的热闹气氛。 从沈大成、功德林、鲜得来、竹博达等百年老字号,到上海糖葫芦、重庆酸菜粉、武汉炒面、长沙臭腐竹、天津狗不理等各地名优美食。舌尖上的一波又一波美食,让人“应接不暇”。
广州臭腐竹小贩罗贝达是广东韶关人。 她已经定居杭州。 她放弃了节日期间与父亲和孩子团聚的机会,选择了摆地摊。 “机会难得,去年你们都过来玩了,希望能借此机会,好好开始新的一年。”
七宝特色火锅店杜客,来自湖南怀化。 他在北京做小吃美食也有七八年了。 此前,他因生意不佳而倒闭。 这次除了参加小吃展,他还在七宝古城北大街买了一家店重新开张,“因为对未来有信心。”
“满街的烟花,带来信心和希望。” 上海市浦东新区七宝老街管委会办公室党支部负责人沈家千表达了人们内心的想法。 (记者 李治国 李静)